文/鄧嘉玲
職場人士在申請工作或要求晉升時,有良好自我品牌,能大幅提升成功機率。尤其在今日,網路搜尋和社群媒體擴增了潛在受眾,更應該好好規畫,運用新工具來打造個人品牌。
就像打造企業品牌,你首先要深思自己長期的願景是什麼。你希望帶給人們什麼影響、展現什麼價值觀?接著,盤點自己目前有的品牌資產為何,包括教育背景、專業成就、社會關係等。然後,精煉出你的品牌故事;通常是讓你感到最有活力的生動故事。當然,也要好好善用新管道,像是社群媒體上的個人檔案,或自己製作的podcast、影片等。最後,定期檢視自我品牌,不要忘記,建立個人品牌是持續的過程(見〈七大步驟打造專屬個人品牌〉)。
過去對於什麼是好創新、好策略的定義,在今日,可能都得重新思考。
在創新的領域裡,20年來,「破壞」(disruption)成為創新的近義詞,企業要創新、成長,似乎非得破壞原有的產業,這讓既有業者受到很大傷害,例如,亞馬遜破壞了書商和零售商,導致90萬個工作消失。暢銷財經書《藍海策略》作者金偉燦和莫伯尼提出「非破壞式」創新,它具有巨大的潛力,可以創造新產業、新工作和有獲利的成長,卻不會造成社會傷害。以眾籌平台Kickstarter為例,它為創意專案進行線上籌資,十年內為16萬個構想募集了43億美元的資金,讓這些構想得以實現,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共榮(見〈「非破壞式」的創新〉)。
如今,也是思考過去的策略思維是否該改變的時刻。這是緣於數位創新縮短了策略更新的時程,加以氣候變遷、地緣衝突增加未來的不確定性;過去企業費盡心力,要打造一個契合自己的策略,現在反而要創造多元的選項,以肆應各項變局。例如,建立生態系,便能藉著其中成員的能力來增加自己的選項。企業應突破對策略的固有假設(見〈多元選擇打通競爭優勢〉)。
現代領導人需要更賦權、包容的領導模式,才能應付當前複雜而多元的問題。然而,領導風格不是一夕間就能改變,領導人要有心理準備,它需要像希臘英雄奧德修斯(Odysseus)經歷十年試煉,才回到故鄉一般的旅程。旅程中,要先反思自己需要的改變;然後進入各種試煉;最後才能建立賦權的領導風格(見〈展開領導力轉型之旅〉)。
本期報導deya這個台灣品牌,它以環保創新、多元機能為主要訴求,包括使用海洋裡的回收廢棄塑膠垃圾為原料,循環再利用,得到國內外許多獎項,是循環經濟下值得參考的典範。
更多內容請見2023年5月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〈打亮個人品牌〉
本文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6%94%B9%E8%AE%8A%EF%BC%8C%E5%BE%9E%E6%9B%B4%E6%96%B0%E8%87%AA%E6%88%91%E
離婚證人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