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會在身體不適或感到疼痛時服用止痛藥來緩解症狀,但有一些人是即使不舒服也不願吃止痛藥,對此醫師就表示,若長期忍痛不吃止痛藥,恐造成大腦老化甚至萎縮!

醫師表示若長期忍痛可能會造成大腦萎縮。(示意圖/翻攝自Pixabay)
醫師表示若長期忍痛可能會造成大腦萎縮。(示意圖/翻攝自Pixabay)

外科醫師江坤俊在《江P醫件事》中,一開始就破解了坊間傳言「吃了一顆止痛藥後要5年才會排出體外」的迷思,醫師解釋,市面上最常見含有乙醯胺酚的止痛藥,而它的半衰期約是2至3小時,半衰期意指當藥物被吃到身體後,濃度減低至一半所需的時間,舉例來說,市面上常見的乙醯胺酚止痛藥,原本濃度為100若要變成50,時間大約需要3小時。

江坤俊醫師表示,通常藥物要被完全排出體外,需要5個半衰期,約15小時,這時體內約剩下3%的濃度。換句話說,假設你吃了原本濃度為100%的藥物,經過15小後,濃度就會只剩下3%,因此止痛藥並不會殘留在體內5年之久。

醫師破除止痛藥會殘留體內五年的迷思。(示意圖/翻攝自Pixabay)
醫師破除止痛藥會殘留體內五年的迷思。(示意圖/翻攝自Pixabay)

另外也有些人遇到疼痛時就選擇忍耐,因為他們認為止痛藥對身體不好。對此,江坤俊表示美國曾有研究指出,長期忍耐疼痛的人可能會導致「大腦萎縮」,他們的大腦灰質會減少5%至11%。疼痛會刺激大腦,若一直不止痛,大腦就會處在過勞狀態,導致提早老化,造成失智,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形。

還有許多人會等到痛到受不了時才會服用止痛藥,醫師對此就分享到,過去自己有一位病人患上「肋間神經發炎」,導致乳房疼痛,當時就開立止痛藥,請病人連續服藥3天壓下痛感,沒想到3個禮拜後,病患又再度回到診間,表示自己有吃藥卻都「沒有效」,醫師細問之下才知道,病人認為止痛藥對身體不好,在疼痛初期不願意吃藥,直到過了一周後,疼痛更加劇烈,她才開始服用,但這時止痛藥已經無效,後更演變為神經痛,需要到麻醉科處置。

醫師解釋,疼痛是一種惡性循環,若初期不把它抑制住,就會被越放越大,所以如果在剛開始感受到疼痛,沒有吃止痛藥壓制住的話,等到痛感被放大後再去吃止痛藥「也不一定會有效」。因此若有疼痛出現,早期服用止痛藥效果會較佳。

醫師表示止痛藥趁早服用效果較佳。(示意圖/翻攝自Pixabay)
醫師表示止痛藥趁早服用效果較佳。(示意圖/翻攝自Pixabay)

不過有些人到藥局購買止痛藥,會自作主張減少劑量。江坤俊就表示,包裝上所寫劑量的意思就是,要服用到一定的濃度才會有效果,若怕副作用而只吃半顆,當然會有濃度不足、沒效果等問題。

因此江坤俊建議,止痛藥服用時要留意「吃得早、劑量正確」。醫師也提醒大家,還是要先知道導致疼痛的原因,若是有不明原因、長時間或是異常疼痛,則建議盡快就診。且藥物不是「傷肝」、「傷腎」就是「傷胃」,若有長期的慢性疼痛,不建議長期服用止痛藥,還是要找出根本原因並做治療。

(封面圖/翻攝自Pixabay)

更多東森新聞報導
水電師傅狂吃止痛藥沒效 醫師照胃鏡搖頭:整個胃都爛掉
一個月頭痛幾天要注意? 醫:過度吃止痛藥恐惡化
吃1顆止痛藥體內殘留5年?藥師解答了